搜索关键词:圣经   医学   注释   科学
双击编辑文字内容
树满希

乱世春秋,铁血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

浏览:786 作者: 来源: 时间:2021-07-25 分类:历史

摄图网_501223007_北京故宫博物院白玉鼎(非企业商用)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后,周王室急剧衰落,失去了对各诸侯国的控制,于是中国历史进入列国纷争群雄并起的春秋时代。

先是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大力发展齐国实力,以“尊王攘夷”的口号,篡夺了本来属于周天子的权力,征伐南方的楚国以及北方的戎狄。在获得成功后,以霸主(诸侯之长)的身份,召集有周天子参加的诸侯会盟。

齐桓公之后,这种诸侯会盟确立霸主的模式得到了推广,先后有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还有南方的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举行过盟会,成为诸侯霸主。

这种争霸战刺激了社会的变革,也不断削弱着各国传统贵族的力量。

公元前175年,“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事件先后发生,新的国家取代了老牌诸侯国,失去了晋国庇护的周王室丧失了最后一丝力量——王的名义。各国国君先后称王,历史进入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各国的战争规模扩大,而随着铁器的运用和牛犁耕作的推广,新的生产关系开始确立。公元前475年,商鞅于秦国进行封建生产方式的变法,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制度基础。

此后,在列国纷争纵横捭阖的舞台上,秦国一步步地强大起来,最终于秦王嬴政手上消灭了六国,天下一统。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变化带来了人们思想上的剧烈碰撞,出现了许多大思想家和思想学术流派。

齐桓始霸

公元前686年,经过内乱的齐国重新安定起来,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同时回国争夺君位。半路上,辅佐公子纠的管仲突袭公子小白的队伍,并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带钩。公子小白趁机假装昏迷,偷偷地加快行程,先到齐国都城临淄继承了国君之位(此时已是公元前685年),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不计前嫌,任用射伤自己的管仲为相,管仲也以“国士报之”,开始在齐国进行改革。当时,随着平王东迁和楚国向北扩张的浪潮,原本中原大地的平静被打破,许多人被迫迁徙到黄河、淮河下游地区的齐国。齐桓公任用这些移民中的人才如陈公子完、卫公子开方大力发展齐国内政。

管仲推行改革,政治上建立遍布全国的行政体系;经济上征收商业税,轻重鱼盐之利;军事寓兵于农,选拔专业军事将领。几年后,齐国出现了民足国富、社会安定的繁荣局面。齐桓公对管仲说:“咱们国富民强,可以会盟诸侯开始争霸了吧?”管仲进谏劝说道:“当今诸侯,强于齐者甚众,南有荆楚,西有秦晋,然而他们自逞其雄,不知尊奉周王,所以不能称霸。周王室虽已衰微,但仍是天下共主。如果我们以‘尊王攘夷’相号召,海内诸侯必然望风归附。”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邀请宋、陈、蔡、邾四国国君举行“北杏会盟”,这是齐国首次以诸侯的身份主持天下会盟。此次会盟,遂国国君受到邀请但是没有前来参加,于是齐桓公随即出兵灭掉了遂国,此后齐桓公在诸侯间有了巨大的威望和威慑力。

此后齐桓公积极地开展争霸、灭国、会盟活动,先后剿灭了不听命令的几个小诸侯国,还扶助燕国,消灭了几个北方戎狄小国。公元前657年,齐桓公举行召陵会盟,逼迫楚国重新对周天子称臣。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与各诸侯国在葵丘会盟时,周襄王因齐桓公带头支持自己继位,便派宰孔赐给齐桓公祭庙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车马。此次最高规格的会盟代表了齐桓公霸业达到了顶峰。

知识链接:齐桓公好服紫

据说,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整个宫中的人都迎合齐桓公穿紫色衣服,甚至到最后都城中紫色的衣服涨价,五件白色的衣服才值一件紫色衣服。齐桓公很苦恼,就向管仲求解。管仲说:“你为什么不试一下不穿紫色的衣服呢?”齐桓公第二天就没穿紫色衣服,然后对侍从说:“我讨厌紫色衣服的臭味。”结果第二天,所有宫人都不穿紫色衣服。第三天,整个国都紫色衣服的价格就下降了。

晋氏春秋

齐桓公死后,齐国在内乱中急剧衰落下去了。宋国想要接过“尊王攘夷”大旗,但是因为实力不足,在泓水一战中败给楚国。此后,真正成为天下霸主的是晋文公带领下的晋国。

晋国本就是周王室诸侯国体系中的大国,在晋献公时代,晋国灭掉了北方的两个戎国,还假途灭虢,吞并了周边的几个小国家,占领了今山西中南部地区。公元前636年,度过长达19年流亡生涯的公子重耳回到晋国继位,是为晋文公。

此时的晋国,经过20年的内乱,底蕴犹存但是百废待兴,而晋文公和他的幕僚团在流亡生涯中见识了各国的制度组织情况,为了振兴晋国,晋文公开始改革。他选拔中小贵族,学习管仲治国的先进经验,扩充军事力量,很快晋国就强盛起来了。

公元前63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被迫流亡郑国,并告难于诸侯。晋文公取谋臣赵衰的建议“尊敬周王是晋国称霸的资本”,率领军队护送周襄王回到洛邑城,平定叛乱者。周天子非常高兴,赐给晋文公河内、阳樊两地,这是晋文公称霸的开始。

公元前632年,面对楚国北上的兵锋,晋国正面迎上,城濮大战爆发。楚将子玉带领600兵卒作为中军,子西统率楚国左军,子上统率楚国右军。胥臣带领晋国下军,用虎皮把战马蒙上攻击陈、蔡联军,陈、蔡军队被吓跑,楚国右军被击溃。狐毛带领晋国上军竖起两面大旗假装撤退,栾枝带领晋国下军让战车拖着树枝装作大军引诱楚军追击,原轸和郄溱率领晋国中军向楚军拦腰冲杀,狐毛和狐偃指挥上军从两边夹击子西,楚国的左军溃败。楚军战败后,统帅子玉回到国内自杀,短时间内楚国再也无力抗衡晋国,被迫求和,晋文公称霸诸侯。

晋文公之后,晋襄公、晋悼公等后继者先后多次举行盟会,对南方的楚国、东方的齐国、西方的秦国等大敌都处于胜多败少的局面,基本上确定了春秋时期晋国不可撼动的霸主国地位。

秦国崛起

中原地区齐国、晋国先后称霸时,地处西陲的秦国也在悄然崛起。

秦国在西周时期爵位不高,和周王室关系比较疏远。东西周交替时期,秦国有大功于周王室,被封为伯爵,正式成为诸侯国的一员。此后,秦人不断开拓,从西戎人手中夺取土地和生存空间,逐渐成为大国。公元前682年,雄才大略的秦穆公继位。

秦穆公大力引进并任用山东地区诸侯国的人才,以百里奚、蹇叔等贤人主持国政,以孟明视、西乞术等本地贵族为军事将领,同时执行走出国门的外交政策,大力发展和晋国的姻亲关系,学习晋国的治国经验。经过几十年的积累,秦国出现了国富兵强、政治清明的局面。

公元前627年,晋文公去世,秦穆公认为自己称霸中原的机会来了,于是派大军消灭了一个名为滑的小国,威慑晋国,并想借机偷袭郑国,从而达到称霸天下的目的。然而,军队行至崤关地区的时候,被戴孝出兵的晋惠公率领的晋军埋伏。秦军大败,大将被擒,元气大伤。

四年后,稍有恢复的秦国在秦穆公的带领下趁着晋国内乱的机会报复性地攻入晋国国内,报了崤之战的仇恨。不过,秦穆公虽然获胜,但他也意识到晋国是秦国暂时不可能战胜的对手,于是放弃争霸的念头,继续向西、向北拓展空间。

公元前623年,秦国消灭绵国,这是秦穆公在位时期消灭的第12个西戎小国,其他20多个西戎小国在恐惧之下也先后归附秦国。秦穆公称霸西戎,受到周天子承认,并受到金鼓的赏赐。

楚王问鼎

楚国发源于汉水流域,有着和周、晋、齐、秦等不同的文明源头。东西周交替时期,楚国吞并了汉水流域的多个诸侯国,迅速成为大国,并且国君称王,成为和周王室分庭抗礼的大国。随后,楚国则被齐国、晋国率领的中原联军压制,被迫向周天子称臣。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楚国重新兴盛。他在位期间,对内消灭掣肘的大贵族势力,确立了国君至高无上的权威,任用孙叔敖为相,在国内进行改革,确立常备军模式,积极向东、向北发展势力;并且先后围攻郑国、宋国等中原诸侯国,获得两三次小规模的战斗胜利。而此时的晋国,陷入内乱,外部则因为和齐国、秦国的交恶,无力应对楚国的争霸举动。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攻打陆浑之戎,兵锋一直抵达黄河支流洛水边上,“观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邑陈兵示威。周天子一方面向晋国求救,另一方面派使者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志得意满地竟问“鼎之大小轻重”,相传鼎是夏禹所建,是天下的象征,一直为周王室所保管,楚庄王的这句话意思就是想要取代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王孙满说:“统治天下重在德,而不在鼎。”楚庄王傲然地对王孙满说:“你不要阻止铸鼎之事,我们楚国只要把折断的钩(一种铜兵器)尖收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此时,楚国的国力达到顶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与其抗衡。不过楚国因为制度文化相对落后,人治是国家治理的主要力量,在楚庄王去世后,国力也随着君王贤明与否升降。

此后的100多年间,楚国带领的长江流域诸侯国集团和晋国带领的黄河流域诸侯国集团在今天的河南南部、淮河北岸地区发生拉锯战争,先后爆发了邲之战、鄢陵之战等大规模战斗。

知识链接:绝缨之会

一次,楚庄王在和大臣们宴饮,并让自己的宠妾美姬作陪。忽然一阵大风,宫殿里的灯火全都熄灭了。一位美姬过来对庄王说:“刚才有人趁黑暗调戏我,我把他帽子上的缨取下来了,请我王抓住并惩罚他。”楚庄王听后,大声说:“我们君臣如此快乐地喝酒,帽子上长长的缨实在碍事,让我们把它都取下来吧。”是为绝缨之会。后来,那名绝缨的武将在战场上拼死作战,以报答楚庄王的宽容。

吴越争雄

波及天下延续百年的晋楚争霸活动,极大地消耗了各国的国力,让各国百姓不堪重负,在乱世中产生了追求和平的呼声。公元前579年和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华元、向戌两次召集晋、楚两国在宋会盟,平分霸权,中原地区大体上进入了平稳发展的阶段,虽然各国之间小规模作战不断,但是大规模争霸战彻底消失,转移到南方去了。

为了争霸的需要,晋国制订过“疲于奔命”的计划,大力扶植楚国东南方的吴国,想要威胁楚国的后方,这让中原先进的文明制度迅速扩张到吴越地区。

公元前515年,吴王阖闾派刺客专诸刺杀了吴王僚,登上吴国国君之位。吴王阖闾在位期间,任用来自楚国的叛逃贵族伍子胥为相,加强和晋国的联系,极力引进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同时,他进行军事改革,任用齐国小贵族孙武训练军队,打造战车,并大力发展水军。在吴王阖闾的治理下,吴国国力迅速发展。

公元前506年,在孙武、伍子胥的率领下,吴国军队从淮水流域西攻到汉水,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此时,吴国已经有了称霸的实力。此后,在秦国的帮助下,楚国复国,但是实力依然不足以正面抗衡吴国,于是扶植位于吴国东南方的越国,想要两面夹击吴国。公元前496年,吴越槜李之战爆发,吴王阖闾重伤而死。

此后,吴王夫差继位,矢志复仇,并迅速依靠强大的国力逼迫杀死越王允常。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在檇李大败吴师,但是前494年再次被夫差打败,被迫向夫差求和。勾践在向吴国求和时,自身前往吴国为夫差的奴隶,自己则任用楚国人范蠡、文种执掌国政,在国内鼓励生产发展,进行政治军事改革,逐渐恢复国力。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率领精锐士卒北上,先后打败齐国、晋国大军,并于黄池举行会盟,成为霸主。而此时,越王勾践则趁着吴国主力北上、国内空虚的时机,一击打败吴国的留守军队。吴王夫差回军后,和越国多次交战都不利,被迫和越国议和。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再次率军攻击吴国,并一举攻破吴国都城姑苏,逼迫吴王夫差自杀。随即,越王勾践北上中原,汇合宋、齐、晋等诸侯于徐州会盟,受到周天子册封为“伯”。

越王勾践是春秋时代的最后一名霸主,此争霸方式已经逐渐没落。争霸行动的军事支出和回报已经不成比例,吴国因为争霸而被越国灭亡,而越国也因为争霸行动耗空国力,在勾践去世后,越国就迅速衰落下去了。

知识链接:越王剑

吴越两地的冶炼技术在春秋末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当时吴国“甲坚兵锐”,称雄一时,越国更是有风胡子、干将、莫邪等著名的冶炼大师,也有纯钧、太阿等名剑。1965年,我国湖北出土了一柄铭文为“钺王鸠浅,自乍用鐱”的青铜剑。剑表面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这把剑到现在还锋利如新,代表着我国青铜冶炼技术的最高水平。

七雄并立

弭兵大会举行后,以前为对外战争所掩盖的矛盾迅速转移到国内,成为卿大夫之间的剧烈争斗。这种争斗最终灭亡了晋国和齐国,是为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春秋中期,晋国公室的力量开始衰落了,到了末期晋国国君的权力则由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这些大贵族各有自己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其中两家(范、中行)被先后击溃消灭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卿中以智家的势力最为强大。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自己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三家联合军直奔赵氏都晋阳,是为晋阳之战。然而,在战斗的最关键时刻,一直被智氏压制的魏氏、韩氏在赵氏的引诱下,突然倒戈一击,攻打智氏。韩、魏的反水和赵氏的攻击给了智氏致命的打击,晋阳之战后,韩、赵、魏三家迅速瓜分了智氏的领土和财富,并进一步压缩晋国公室的生存空间。

公元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了晋幽公。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分别册封韩、赵、魏三家家主为国君,列为诸侯,是为三家分晋。通常也把这一事件当作春秋结束战国开始的标志。

和晋国一样,齐国国内也存在着剧烈的卿大夫内斗,崔氏、高氏、田氏、鲍氏等大族先后把持朝政。不过,齐国的内斗最终只有一位胜利者,那就是田氏。公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恒(田成子)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政权,又以“修公行赏”争取民心。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被周安王册命为齐侯,是为田氏代齐。

战国时代,列国纷争规模更大,小国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和战争模式,鲁国、宋国、郑国等诸侯国先后为大国所灭,最终天下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大国争雄的局面。

商鞅兴秦

战国早期,天下是魏国称霸中原的局面,率先进行李悝变法的魏国迅速强大起来,先后击败韩、赵、楚、秦等国。不过因为地缘因素的影响,地处中原腹地的魏国在桂陵之战和马邑之战中被齐国击败,从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年仅21岁。当时的秦国东向受到世仇三晋的阻碍,不得扩张,而且一直执行封闭的国策,逐渐被山东六国当作蛮夷对待,秦孝公继位后希图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论功行赏的法令,并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

商鞅是卫国贵族,喜好法家刑名之术,有安邦定国的才能,可是在卫国根本不为国君所用。他听闻秦孝公的求贤令之后,便携带李悝的《法经》西入秦国,求见游说秦孝公。商鞅和秦孝公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引起了秦孝公的注意,并受到了重用。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国开始主持变法。商鞅制定的变法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怕百姓不信任、不理解新法。于是商鞅命人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不久之后有一个人搬此木杆到了北门,商鞅果真立即赏给他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这次“徙木立信”事件终于让新法在秦国国内有了信誉度。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是一次全面的社会改革,在政治方面,改革户籍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增加了国家社会的活力;在军事方面,建立二十等爵制,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严惩私斗,加强国家军事力量;在经济方面,奖励耕织,重农抑商,让关中地区成为天下闻名的粮仓;在制度建设方面,改法为律,制定严密而明确的秦律,推行小家庭制。这些措施让秦国国力迅速增强,能够迅速转化为军事力量,开始对其他各国的扩张。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新继位的秦国国君并不信任商鞅。不久,商鞅受到政敌诬告谋反,被迫出奔未果,最后被五马分尸。商鞅虽死,但是商鞅变法却深入人心,是为“商君虽死,秦法不灭”。

合纵连横

战国时代,各大国之间的局势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各国之间外交关系的变化成为各国政治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这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纵横家就应运而生了,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主张合纵的苏秦和主张连横的张仪。所谓合纵,就是指山东各国联合起来,抵抗日益强大的秦国;所谓连横,则是主张齐、燕、楚和秦国联合起来,攻略三晋,强化自己。

公元前334年,苏秦说服了燕文侯,实行燕赵联合的战略。以此为基础,苏秦又用“合纵”的主张先后说服了赵、韩、魏、齐、楚等国,让各个诸侯达成了合纵联盟、团结一致的主张,苏秦本人也被任命为从约长,并同时担任六国国相,佩戴六国相印。此次合纵达成后,秦国不敢东出,天下维持了长达15年的大体平静。

公元前328年,苏秦的同窗张仪担任秦国国卿,开始实行自己的连横战略。张仪先让秦国归还夺自魏国的城市蒲阳,并趁机劝说魏国和秦国交好,离间山东六国。魏国果然和秦国亲近起来,山东合纵战略开始松动。

公元前317年,在张仪的游说下,魏国背弃合纵盟约,宣布退出南北合盟。

公元前313年,张仪出使楚国,欺骗楚怀王说:“大王如果真要听从我的意见,就和齐国断绝往来,解除盟约,我请秦王献出商于一带六百里的土地,让秦国的女子作为服侍大王的侍妾,秦、楚之间娶妇嫁女,永远结为兄弟国家。”楚怀王很轻易地就答应了在秦齐之间保持中立。消息传到齐国,齐王大为惊恐,迅速和秦国达成盟约,和楚国交恶。等到楚怀王派人去秦国接收土地时,张仪却说楚怀王听错了,自己许诺的是六里地。楚怀王大怒,兴兵攻打秦国,结果不敌,反而被秦国夺去了丹阳、汉中的土地,而此时楚国的东面也面临关系恶化的齐国的威胁,被迫吞下这枚苦果,和秦国缔结和约。至此,苏秦制定的合纵盟约成为了一张废纸。

苏秦、张仪之后,苏代、蔡泽、甘茂等人都先后凭借“三寸之舌”兜售自己或合纵或连横的主张,在列国之间游走,搅动局势,发挥着巨大的政治能量。

公元前241年,赵、楚、魏、韩、燕五国共推楚考烈王为从约长,魏国名将信陵君为联军主帅,共同攻打秦国。联军攻至函谷关,各国畏惧伤亡,都不敢冒死出力,秦军先闭关自守,消磨联军的锐气,然后突然出击,打败诸侯联军。此后,合纵主张消失,各国争先恐后地贿赂秦国,以躲避秦国的兵锋。

知识链接:相印

相的意思是扶助,最开始出现于齐国景公时代。刚开始就分左右两位,其中以右为尊。在春秋时代,各国(楚国除外)一般都设置左右两位丞相,右丞相一般由本国人担任,负责行政事务,左相负责外交事务,一般由外国人担任。苏秦身佩六国相印,都是六国左丞相,等于是六国的外交事务全部由这个纵横家操纵着。

五国破齐

战国早期的田氏齐国全盘继承了春秋姜氏齐国的遗产,经济强大但是军事力量不足。对齐国来说,南面是地域广大的楚国,西面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韩、赵、魏三国,东面是大海,只有北面相对弱小的燕国是最好的拓展对象,这种地缘让齐燕成为世仇。公元前314年,力图对外扩张的齐闵王趁着燕国内乱的机会,攻破燕国国都,差点儿灭亡燕国。最后,在燕国军民自发的对抗和赵国、魏国的压力下,齐国退出燕国国都,公子职即位为燕国国君,是为燕昭王。

燕昭王设立黄金台,以千金买马骨的效应来广招贤才,励精图治。他任用魏国人乐毅、齐国人邹衍、赵国人剧辛等主持国政,在国内改革军事政治,日夜思念报破国之恨。但齐为强国,燕国只能联合其他国家一起行动,燕昭王采用乐毅的计策:“利用宋国的富庶来引诱齐国,激化齐国和秦国、赵国之间的矛盾,孤立齐国,最后联合行动,一举灭亡齐国。”

齐闵王对宋国的膏腴之地垂涎三尺,先后两次攻击宋国,都未能彻底攻占宋国,反而引起秦国、楚国的警惕。公元前286年,齐闵王趁宋国内乱之际,第三次发动大规模进攻。此次齐国长驱直入,一举灭亡了宋国,让齐国领土得到了大大的扩张,可是因为连年对宋国的战争,齐国国力也遭到了大幅度削弱,并且因为灭宋战争和秦国、楚国、魏国的矛盾都变得尖锐起来。

公元前284年,乐毅以燕上将军职,佩赵国相印,率燕、秦、赵、韩、魏五国联军攻打齐国,最后和齐国主力军队在济水西岸交战。因为连年征战和齐闵王的暴虐,齐军士气低弱,很快败下阵来。其他各国军队都夺取一两个城市后便心满意足地退兵了,乐毅却认为齐国野战主力尽丧,燕弱齐强的局面已经扭转,于是不顾劝阻,率领燕军乘胜追击,在秦周地区再次击败齐军,然后攻破临淄。为了减少齐人的敌对情绪,以利夺取全部齐地,乐毅严申军纪,禁止掳掠,减轻齐民赋税,并以官爵、封地笼络齐吏,争取人心。随即分兵出击,势如破竹,最后齐国就剩下即墨、莒两个城市。

即墨城在齐国名将田单的带领下拼死抵抗,和燕军形成对峙,恰好此时,燕昭王病逝,新任燕君听信谗言,认为乐毅想要谋反。最后,乐毅逃离燕国,燕军临阵换将,士气迅速低落。田单抓住时机,在黑夜中使用火牛阵击破燕军大营,击溃燕军主力,随后在撤退的燕军身后尽复齐国。

虽然齐国没有灭亡,但是经过这次乐毅破齐,国力降至低谷,彻底沦为二流小国。

长平之战

公元前307年,在赵武灵王的领导下,赵国进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国力逐渐强盛起来。在随后的时间里,赵国因为军力强大,对外战争负少胜多,成为山东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甚至一度绕过函谷关攻入秦国。也就是说,在战国晚期,赵国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天下第一强国和第二强国的碰撞在所难免了。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地区,让韩国的上党郡成为了飞地。于是,不愿意降秦的上党太守冯亭和上党百姓合谋,决定将城池献给赵国,利用赵国的力量继续抗秦。

赵国君臣经过一番商议后,决定接受上党郡,并派老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以防秦军的攻击。赵国的这种火中取栗的行为激起了秦国的不满,公元前260年,秦军开始攻击驻守在长平的赵军,长平之战爆发。

两国小规模试探接触战中,赵国失利,于是主将廉颇依托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营垒,以逸待劳,疲惫秦军。任凭秦军屡次挑战,赵兵都坚守不出去应战。可是,赵国经济实力终究不如秦国,国家不堪大规模部队在野外的长期对峙战争,于是赵国国君孝成王一方面催促廉颇决战,另一方面则向秦国求和。秦国为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并争取时间,派出使者孤立赵国,还派出间谍到赵国散播流言离间廉颇。

赵国君臣中计,用年轻而且第一次指挥大军的赵括取代百战老将廉颇率领长平军抵抗秦国。消息传出后,秦国秘密地调用百战百胜的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统领所有秦军攻击赵国,并且下令:“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

白起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引诱赵括攻击,最后在秦军的营垒之外困住赵军,然后派出精兵偷袭赵军后路粮道,彻底围困赵军。公元前260年,赵军主力被围困40多天后彻底断粮,绝望之下多次突围,都没有成功,最终赵括和其亲率的精锐在突围中,为秦国弓箭射死。失去粮食和统帅后,40万士兵向白起投降。白起认为“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于是将40万降卒全部坑杀。

长平之战后,赵国青壮损失殆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的入侵,而其他山东各国更是无力抵御秦国的兵锋。至此,秦国统一天下就是时间早晚的差别了。

知识链接:郑国渠

战国末期,韩国无力抵御秦国的入侵,于是设计了一个天才计划——郑国渠。间谍郑国到秦国游说秦王和大臣,提出在关中地区修建大型水利设施,这样就可以让秦国国力大幅度浪费在基础建设上。水渠修建到一半,郑国身份暴露,但是秦王嬴政并没有将他下狱,反而继续加大投入。最终,费时12年的郑国渠修建完毕,能够灌溉800多万亩农田,让关中平原彻底成为了沃土。这样,秦国和别国的国力差距更大了,转眼就把韩国灭了。

(图片来源:摄图网)

(文章来源:Kindle电子书《我用年表读历史:一看就懂的中国史》,中国法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