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
通信作者:熊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胃肠外科,武汉430071,Email:binxiong1961@whu.edu.cn;王锡山,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北京100021,Email:wxshanl208@126.com
【摘要】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2位和第4位。转移和复发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腹膜是结直肠癌常见的转移部位,仅次于肝转移和肺转移,但其预后远差于肝转移和肺转移。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早期诊断困难,症状重,预后差,其规范化诊治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和提高生命质量至关重要。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对《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进行修订,在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定义、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达成共识,以期指导和规范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诊疗,制订合理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延长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生存时间并提高生命质量,提高我国结直肠癌的整体诊治水平。
【关键词】结肠肿瘤;直肠肿瘤;腹膜转移;诊断;治疗;共识
基金项目: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普外科)专项基金;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肿瘤方向)专项基金
结直肠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全世界每年约有1926118例新发病例,约903859例死于结直肠癌[1]。国家癌症中心2024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为57.71万,居恶性肿瘤发病例数的第2位,发病率为20.1/10万;死亡病例24万,死亡率为8.56/10万,居第4位[2]。转移和复发是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腹膜是结直肠癌常见的转移部位,仅次于肝转移和肺转移,但预后远差于肝转移和肺转移。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是指结直肠癌原发灶的癌细胞直接脱落和(或)经血管、淋巴管脱落种植于腹膜形成新病灶。有7%~15%的结直肠癌初诊时即伴有腹膜转移,4%~19%的患者在根治术后发生腹膜转移[3‑4]。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预后差,确诊后如果得不到积极治疗,其中位总生存时间仅为6~9个月,腹膜转移越严重预后越差,生存期越短[5‑7]。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腹膜转移被认为是治疗无效的终末期,通常仅姑息性对症治疗,而全身系统化疗由于腹膜屏障作用导致疗效极差[5‑7]。随着研究的深入,新型药物和治疗技术的创新和改进,对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采取积极治疗手段,部分肿瘤负荷较低的患者预后得到显著改善。采用腹膜癌指数(peritonealcancerindex,PCI)评估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肿瘤负荷,进而施行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腹腔灌注化疗、全身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形成多学科综合治疗策略,为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为规范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诊治,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于2017年组织国内结直肠癌领域权威专家制订《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诊治中国专家意见(2017版)》,2022年修订为《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鉴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研究进展,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多学科专家对2022版共识进行研讨更新,制订了《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诊治专家共识(2025版)》(以下简称本共识)。本共识参考GRADE协作网推荐分级评估、制订与评价系统,即GRADE分级标准,对证据质量和推荐意见进行分级,证据质量等级分为“A、B、C、D”4级,推荐强度为“强推荐”和“弱推荐”(表1)[8]。
一、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定义
推荐意见1: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是指原发灶的癌细胞脱落种植于腹膜,形成新的肿瘤病灶。(证据质量:A;推荐级别:强推荐)
种子土壤学说最早在1889年由Paget提出,被认为是腹膜转移最主要的假说理论[9‑10]。该理论认为,腹膜转移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过程。主要包括:(1)癌细胞突破浆膜层脱落到腹腔。(2)癌细胞黏附于腹膜。(3)癌细胞在腹膜侵袭,促进周围新生血管形成,发展为转移灶。腹腔游离癌细胞的来源主要包括:(1)肿瘤侵袭生长过程中突破浆膜层自然脱落。(2)经由血管、淋巴管或淋巴结脱落。(3)手术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如挤压、牵拉肿瘤,导致医源性播散,进而引发腹膜种植转移[9‑10]。
推荐意见2:结直肠癌初诊时即伴有腹膜转移为同时性腹膜转移,根治术后发生的腹膜转移为异时性腹膜转移,经规范的术前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而术中诊断的腹膜转移为临床隐匿性腹膜转移。(证据质量:A;推荐级别:强推荐)
7%~15%的结直肠癌初诊时即伴有腹膜转移,4%~19%的患者在根治术后发生腹膜转移[3‑4]。薄层增强CT是术前检查有无腹膜转移最常用的手段,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但仍有10%~30%的患者术前CT检查诊断为无腹膜转移的进展期结直肠癌,术中探查时发现腹膜转移。这部分术前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而术中探查明确腹膜转移患者,定义为临床隐匿性腹膜转移[11‑12]。
二、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诊断
结直肠癌腹膜转移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肿瘤标志物和内镜检查进行诊断,对可疑患者可采取手术探查(腹腔镜探查或开腹探查)进行诊断,结直肠癌腹膜转移需要与腹膜结核及硬化性腹膜炎进行鉴别诊断。
推荐意见3:结直肠癌腹膜转移典型症状是难治性腹水、持续性肠梗阻和顽固性腹痛。(证据质量:A;推荐级别:强推荐)
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早期肿瘤负荷较小时没有明显症状,当肿瘤进展到一定程度,肿瘤负荷较大时,可出现难治性腹水、持续性肠梗阻和顽固性腹痛等典型的腹膜癌症状。肿瘤负荷越大,上述症状越严重。
推荐意见4:全腹+盆腔薄层增强CT作为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证据质量:A;推荐级别:强推荐)
薄层增强CT检查诊断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灵敏度为25%~100%,特异度为78%~100%,但CT检查对于体积较小的腹膜结节的诊断存在局限性,对于直径<5mm的腹膜转移结节,CT检查诊断的灵敏度仅为11%~48%[11‑13]。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典型征象包括腹膜不均匀增厚伴腹膜结节;网膜或大网膜多发条索、结节;肠系膜结节状增厚;腹盆腔大量积液等直接征象以及胆管、输尿管和肠管扩张等间接征象[13‑15]。CT多平面重建有助于明确腹膜转移的位置和分布,结合CT检查表现,可估算术前CT‑PCI评分,以判断患者腹膜转移的肿瘤负荷[13‑15]。除常规CT检查外,还可以考虑PET/CT检查,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97%和55%~90%[15‑17]。PET/CT的检测效能取决于癌细胞对18F氟代脱氧葡萄糖的摄取率,与葡萄糖转运体1(glucosetransporter‑1,GLUT1)表达有关[16‑18]。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和低分化腺癌是最常见的腹膜转移组织学类型,而GLUT1在上述组织类型中表达极低[17‑18]。使用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抑制剂作为PET/CT新型代谢造影剂,可以发现小的腹膜转移结节,有助于提高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诊断率[18]。MRI检查在低张和呼吸训练控制运动干扰的前提下可显示腹膜结构,建议应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能更准确评估肿瘤负荷,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0%和95.5%[19]。PET/MRI检查在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监测中具有显著优势,它不仅提供低辐射、高软组织分辨率的成像,还能同机分析DWI等MRI参数,并结合PET探针的显像结果,为医师提供更全面的评估和更精确的治疗指导[20]。此外可行胃肠道动态造影检查,观察小肠蠕动、分布状况,造影剂通过各段小肠时间,小肠系膜挛缩情况[21]。
推荐意见5:血清肿瘤标志物可作为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辅助诊断手段。(证据质量:A;推荐级别:强推荐)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辅助作用,CEA、CA125、CA19‑9联合检测可以提高灵敏度和特异度[22‑24]。CEA可以辅助判断肿瘤的侵袭程度;CA19‑9可以辅助判断腹水中或原发灶癌细胞的增生活性;CA125可以辅助判断腹水形成和腹膜癌肿瘤负荷程度,并且CA125的阳性预测值显著高于其他标志物[22‑24]。结直肠癌合并CEA、CA125、CA19‑9明显升高而没有其他部位转移时,需高度怀疑腹膜转移可能。结直肠癌患者在术后随访过程中出现持续性肿瘤标志物升高且无其他部位转移复发时,也需高度怀疑腹膜转移可能。
推荐意见6:手术探查(开腹或腹腔镜)是诊断可疑腹膜转移及评估腹膜转移程度的最可靠手段,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决策。(证据质量:A;推荐级别:强推荐)
腹膜转移早期常规影像学检出率低,手术探查(腹腔镜或开腹)是评估腹膜转移肿瘤负荷的最可靠方式,尤其是对临床隐匿性腹膜转移的检出,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能够较准确地评估腹膜转移的肿瘤负荷,助力临床治疗方案的决定,同时还可以进行腹腔游离癌细胞检测和腹膜结节活检,为分子检测提供标本[12]。
推荐意见7:PCI和腹膜表面疾病严重程度评分(peritonealsurface disease severityscore,PSDSS)可评估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肿瘤负荷。(证据质量:A;推荐级别:强推荐)
腹膜转移的肿瘤负荷评分系统主要包括PCI和PSDSS。PCI是通过量化腹膜癌肿瘤负荷的评分体系,总结性描述了腹、盆腔13个区域中,肿瘤种植结节的大小及分布情况,量化了腹膜表面肿瘤的严重程度。腹膜病灶大小评分(lesionsizescore,LS)分为4级:LS0:未见肿瘤;LS1:肿瘤长径≤0.5cm;LS2:0.5cm<肿瘤长径≤5.0cm;LS3:肿瘤长径>5.0cm或融合成团,PCI即为每个区LS评分的总和,最高39,最低0(肉眼未见转移结节)。见图1[13,25]。PCI评分与预后密切相关,同时也是能否行肿瘤细胞减灭术的重要指标。PCI评分越高,行彻底性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可能性越小,预后越差。
PSDSS是基于患者临床症状、腹膜播散程度和原发灶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的评分体系(表2)[26]。根据各项总分,将PSDSS进行分期:PSDSSⅠ期为2~3分;PSDSSⅡ期为4~7分;PSDSSⅢ期为8~10分;PSDSSⅣ期为>10分。PSDSS是腹膜转移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三、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治疗
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治疗需要根据肿瘤负荷选择不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
(一)全身系统治疗
推荐意见8:全身系统治疗参考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法,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方式。(证据质量:A;推荐级别:强推荐)
全身系统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等。对于能够耐受高强度治疗的患者,推荐选择mFOLFOX6、CAPEOX、FOLFIRI或FOLFOXIRI,联合或不联合靶向药物或免疫治疗[27]。
1.化疗
(1)一线化疗方案
①mFOLFOX6(2周/疗程):奥沙利铂85g/m2静脉滴注2hd1;亚叶酸钙400mg/m2静脉滴注2hd1;氟尿嘧啶400mg/m2静脉推注d1,1200mg/(m2·d)持续静脉滴注d×2(总量2400mg/m2持续静脉滴注46~48h)。
②CAPEOX(3周/疗程):奥沙利铂130mg/m2静脉滴注>2hd1;卡培他滨1000mg/m2BID口服d1~14。
③FOLFIRI(2周/疗程):伊立替康180mg/m2静脉滴注>30~90mind1;亚叶酸钙400mg/m2静脉滴注2h(伊立替康滴注后立即接)d1;氟尿嘧啶400mg/m2静脉推注d1,1200mg/(m2·d)持续静脉滴注d×2(总量2400mg/m2持续静脉滴注46~48h)。
④FOLFOXIRI(2周/疗程):伊立替康165mg/m2静脉滴注d1;奥沙利铂85mg/m2静脉滴注d1;亚叶酸钙400mg/m2静脉滴注d1;氟尿嘧啶总量2400~3200mg/m2d1持续静脉滴注48h。
(2)二线化疗方案
①mFOLFOX6(2周/疗程)或CAPEOX(3周/疗程):具体化疗剂量同上,适用于一线接受伊立替康治疗失败的患者。
②FOLFIRI(2周/疗程):具体化疗剂量同上,适用于一线接受奥沙利铂治疗失败的患者。
③奥沙利铂+雷替曲塞适用于氟尿嘧啶不能耐受患者(2周/疗程):奥沙利铂85mg/m2静脉滴注2hd1;雷替曲塞2mg/m2静脉滴注15mind1。
④伊立替康+雷替曲塞适用于氟尿嘧啶不能耐受患者(2周/疗程):伊立替康180mg/m2静脉滴注>30~90mind1;雷替曲塞2mg/m2静脉滴注15mind1。
2.靶向治疗
(1)一线治疗方案
①贝伐珠单克隆抗体:用于原发灶位于右半结肠或原发灶位于左半结肠且RAS或BRAF突变型患者。两种给药方式:A.7.5mg/kg静脉滴注d1(3周/疗程)。B.5mg/kg静脉滴注d1(2周/疗程)。
②西妥昔单克隆抗体:用于原发灶位于左半结直肠且RAS和BRAF均为野生型的患者。两种给药方式:A.400mg/m2首次静脉滴注>2h,后续为250mg/m2静脉滴注>60min(1周/疗程)。B.500mg/m2静脉滴注>2hd1(2周/疗程)。
(2)二线治疗方案
①贝伐珠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方案和剂量同前。适用于一线治疗失败的结直肠癌患者,无论RAS和BRAF的表型,无论一线是否联合西妥昔单克隆抗体或贝伐珠单克隆抗体治疗。
②西妥昔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方案和剂量同前。仅适用于一线治疗中未联合西妥昔单克隆抗体且RAS和BRAF均为野生型晚期结直肠癌。
3.免疫治疗
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MSI)和DNA错配修复状态(mismatchrepair,MMR)是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最佳指标。微卫星稳定性状态分为高度MSI型(MSI‑high,MSI‑H)、低度MSI型(MSI‑low,MSI‑L)和微卫星稳定型(microsatellitestability,MSS)。MMR分为缺陷型MMR(deficientMMR,dMMR)和正常型MMR(proficiencyofMMR,pMMR)。MSI‑H型结直肠癌属于“热肿瘤”,对免疫治疗有良好的疗效。MSI‑L、MSS、pMMR型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目前尚无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二)腹腔化疗
推荐意见9:常用的腹腔化疗方式主要包括腹腔热灌注化疗和常温腹腔灌注化疗等形式。(证据质量:A;推荐级别:强推荐)
由于存在腹膜‑血浆屏障,腹腔内可以灌注较高浓度的化疗药物用于清除肿瘤细胞,而不会引起严重的系统性毒性,但腹腔内化疗药物的被动穿透只有1~3mm。因此,为提高局部治疗的疗效,可以采取腹腔热灌注化疗和常温腹腔灌注化疗等形式。腹腔热灌注化疗以提高温度增加药物的穿透力,常温腹腔灌注化疗在腹壁植入化疗泵,以固定的频率分次灌入化疗药物,具有创伤性小、作用时间长、灵活方便以及门诊即可用药等优势。
推荐意见10:腹腔热灌注化疗建议选择闭合式,灌注速度为400~600mL/min,有效灌注液为4~6L,以腹腔充盈为原则,并维持腹腔内化疗药液温度为(43±0.1)℃,持续60~90min,术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多次灌注,每次治疗间隔24h。(证据质量:A;推荐级别:强推荐)
1980年Spratt等[28]首次报道采用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腹腔恶性肿瘤,将含化疗药物的灌注液加热到治疗温度(43±0.1)℃、灌注到患者腹腔内并维持一定时间。近年来该技术方法不断改进,逐渐演变为目前精准的腹腔热灌注治疗技术,已经成为成熟的临床应用技术,在腹膜肿瘤及其并发的恶性腹水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疗效。
腹腔热灌注化疗的原理是癌细胞处于43℃环境中,持续被液体浸泡和冲刷,可出现不可逆损伤,正常组织能在47℃高温中耐受1h,利用不同组织温度耐受差异以特定温度进行肿瘤定向杀伤[27]。腹腔热灌注化疗的多重热效应,可导致肿瘤血管形成血栓、抑制肿瘤血管再生和破坏肿瘤细胞稳态,造成肿瘤细胞变性坏死。热疗能增强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毒性,强化药物的敏感性和渗透作用;腹腔持续灌洗,可对腹腔内游离癌细胞和腹膜微小病灶起到物理冲刷作用,清除腹腔残留癌细胞和游离癌灶。热休克蛋白能在温热效应下被进一步激活,诱发抗瘤免疫作用,导致肿瘤蛋白变性。腹腔热灌注化疗建议选择闭合式,闭合式术后可以反复灌注,灌注速度为400~600mL/min,有效灌注液为4~6L,以腹腔充盈为原则,并维持腹腔内化疗药液温度为(43±0.1)℃,持续60~90min。术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多次灌注,每次治疗间隔24h。
推荐意见11:腹腔化疗常用的药物包括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和丝裂霉素等。(证据质量:B;推荐级别:弱推荐)
腹腔化疗是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入腹腔,无需经过血‑腹膜屏障,药物与病灶直接接触发挥抗肿瘤作用。腹腔化疗应根据原发肿瘤的静脉化疗常用药物、既往敏感药物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化疗药物;选择肿瘤组织穿透性高、分子量大、半衰期长、腹膜吸收率低、与热效应有协同作用、腹膜刺激性小的药物。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腹腔化疗药物包括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丝裂霉素、伊立替康、雷替曲塞、洛铂、顺铂和生物反应调节剂(如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等。目前腹腔用药的剂量、种类及使用频次均没有统一标准,上述药物在疗效和不良反应方面有明显差别,因此,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并参考静脉用药的剂量选用。同时目前临床使用的化疗药物没有腹腔灌注化疗的适应证。因此,临床使用时建议各医疗机构内部将所有腹腔灌注化疗药物进行超适应证使用备案,使用时签订超适应证用药知情同意书,尽量选用有全身系统化疗适应证的抗癌药物。建议在有条件的单位开展腹腔灌注化疗药物临床试验以积累更多资料。
(三)肿瘤细胞减灭术
推荐意见12:结直肠癌腹膜转移PCI≤20时可考虑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尽可能完全将腹腔内肉眼可见肿瘤切除,降低肿瘤负荷。(证据质量:A;推荐级别:强推荐)
肿瘤细胞减灭术是指通过手术尽可能完全地将腹腔内肉眼可见肿瘤切除,降低肿瘤负荷,即从腹膜壁层和脏层切除所有肿瘤,包括受累的器官和组织,并清扫相关区域淋巴结。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探查及操作顺序为:肝圆韧带、大网膜、小网膜、右上腹、左上腹、膈面腹膜、侧壁腹膜、右髂窝、左髂窝、盆底腹膜和小肠系膜。此外为了保证最大程度的肿瘤细胞减灭,对壁腹膜行区域性整片剥脱,并积极处理易形成肿瘤种植的胆囊窝、脾窝、直肠子宫陷凹等部位,应根据情况合理进行胆囊、脾脏、直肠及子宫附件等器官的切除[29‑35]。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PCI>20患者肿瘤细胞减灭术预后明显比PCI≤20患者差,而且,前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相关死亡率高于PCI≤20患者,因此PCI>20的患者应谨慎考虑肿瘤细胞减灭术[29‑35]。当PCI≤20时,则结合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灶分期、组织学类型、其他器官转移、腹水情况、腹膜转移灶累及的范围以及术者自身经验决定是否行肿瘤细胞减灭术[29‑35]。
推荐意见13:细胞减灭程度(completenessof cytoreduction,CC)评分可评估肿瘤细胞减灭术后肿瘤残余程度。(证据质量:A;推荐级别:强推荐)
1996年由Jacquet和Sugarbaker[25]提出使用CC评分评估肿瘤细胞减灭术后肿瘤残余程度。CC‑0:肿瘤细胞减灭术后无可见腹膜结节;CC‑1:残留肿瘤结节<2.5mm;CC‑2:残余肿瘤结节为2.5mm~2.5cm;CC‑3:残余肿瘤结节>2.5cm,或腹盆腔内残余不可切除肿瘤结节或融合病灶。CC‑2和CC‑3为不完全肿瘤细胞减灭术。残余肿瘤病灶长径<2.5mm(CC‑0和CC‑1)即视为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
(四)多学科综合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结直肠癌腹膜转移以肿瘤细胞减灭术+腹腔热灌注化疗为核心的综合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全身治疗[36‑42]。文献报道以肿瘤细胞减灭术+腹腔热灌注化疗为核心的综合治疗中位总生存时间达22.3个月,而单纯化疗仅12.6个月,肿瘤细胞减灭术达到CC0‑1的患者,5年总生存率达45%[36‑37]。
推荐意见14: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治疗应依据肿瘤负荷(PCI)选择全身系统治疗、腹腔灌注化疗、肿瘤细胞减灭术不同组合的综合治疗模式。(证据质量:A;推荐级别:强推荐)。
初诊或治疗后复发的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建议手术探查(开腹或腹腔镜)准确评估PCI。当PCI>20时可采用全身系统治疗+腹腔灌注化疗的综合治疗模式进行转化治疗,如果治疗后PCI≤20,再结合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灶分期、组织学类型、其他器官转移、腹水情况、腹膜转移灶累及的范围以及术者自身经验决定是否行肿瘤细胞减灭术[33‑35]。即使PCI无法降至20以下达到肿瘤细胞减灭术的目的,也可作为姑息治疗,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当PCI≤20时可采取肿瘤细胞减灭术+腹腔灌注化疗+全身系统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33‑35]。对于PCI较低,肿瘤细胞减灭术可以达到CC0‑1的患者,尚无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证实新辅助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及延长生存时间[43]。即使是彻底的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复发概率依然非常高。因此,术后治疗至关重要,包括全身治疗和腹腔化疗[44‑46]。
四、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预防
推荐意见15: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高危因素包括结直肠癌原发灶穿孔,伴发同时性卵巢转移,原发灶非R0切除,TNM分期为T4期和(或)N+,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12枚,组织类型分化差(黏液腺癌等),腹腔灌洗液检测游离癌细胞阳性。(证据质量:A;推荐级别:强推荐)
结直肠癌发展为腹膜转移的高危因素包括[45‑47]:(1)结直肠癌原发灶穿孔。(2)伴发同时性卵巢转移。(3)原发灶非R0切除。(4)TNM分期为T4期和(或)N+。(5)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12枚。(6)腹腔灌洗液检测游离癌细胞阳性。(7)分化级别低如黏液腺癌等。发病年龄小,肿瘤侵及肠壁神经和急诊手术也是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
推荐意见16: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规范的综合治疗,术中严格无瘤操作,防止医源性腹腔播散转移是预防腹膜转移的有效手段。(证据质量:A;推荐级别:强推荐)
对于有腹膜转移高危因素患者,应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降低腹膜转移发生率。主要措施包括:(1)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规范的围手术期治疗,可以降低腹膜转移风险,治疗方案可在多学科协作讨论下有选择地进行。(2)手术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瘤操作原则,尽量避免因手术操作而导致癌细胞脱落种植于腹腔内,防止医源性扩散。(3)预防性腹腔热灌注化疗在预防结直肠癌腹膜转移中的作用虽然尚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但有研究结果显示: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腹腔热灌注化疗可以降低腹膜转移高危因素结直肠癌患者腹膜转移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48‑54]。因此,建议在有条件的单位以临床研究形式选择性施行预防性腹腔热灌注化疗,以积累更多临床证据。
《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诊治专家共识(2025版)》编审委员会专家名单
组长:
熊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王锡山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
王辉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袁维堂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崔书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委员(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卜建红《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编辑部
蔡国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蔡建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陈敏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崔书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邓海军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丁克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韩方海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韩帅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胡军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黄超群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冷家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李勇广东省人民医院
路夷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连玉贵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裴海平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裴炜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彭正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申占龙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孙立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孙学军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苏国强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唐鸿生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锡山中国科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王贵英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王振宁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王辉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王小强陕西省人民医院
王子卫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王怀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武爱文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吴畏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袁维堂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袁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姚洪亮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杨肖军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杨朝纲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张旋云南省肿瘤医院
张子龙荆州市中心医院
周保军河北省第二人民医院
朱玉萍浙江省肿瘤医院
郑见宝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执笔:
熊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裴炜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杨朝纲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略)
收稿日期2025-03-04
免责声明:此文是我的读书记录,内容只是参考。
(文章来源:《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5年4月第24卷第4期)